10/22/2016

第四十一章聞道章
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﹔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﹔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
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﹔進道若退﹔夷道若﹔上德若谷﹔大白若辱﹔廣德若不足﹔建德若偷﹔質真若渝﹔大方無隅﹔大器晚成﹔大音希聲﹔大象無形﹔道隱無名。
夫唯道,善貸且成。

【白話文】
體會“道”較深入的人學了“道”,就努力實行;體會普通的人學了“道”,難免還是半信半疑;還沒什麽體會的人學了“道”,反而加以嘲笑。“道”那麼容易懂的話,恐怕就沒什麼了不起了。

所以過去傳下這些說法:
明顯平常的“道”反而沒有特別的突出暗暗的讓人看不清楚;帶頭前進的“道”反而好像謙虛與消極;本來是平坦的“道”反而好像崎嶇難行;
崇高的“德”反而低下如山谷;真正純潔的會謙虛到反而讓人覺得含有污垢;無所不包的“德”反而好像有欠缺;勤勉健行的“德”反而讓人覺得是偷懶與怠惰【無為】;質樸真實的“德”充滿了彈性與可能,反而讓人覺得是善變的;

最大的方塊(大地)反而沒有邊角;最大的器具不可能完成;最大的樂音反而聽不到聲響;最大的形象好像沒有形跡;“道”幽隱而沒有名稱。

只有“道”,善於輔助萬物而且成全它們。

第四十二章沖和章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
【白話文】
“道”展現出不可分割渾然一體的整體,這整體展現出陰與陽,陰陽配合形成一種和諧體,萬物再由此產生。萬物都是背靠陰,面向陽,由陰陽互相激盪而生成的和諧體。
人們所厭惡的正是淪為“孤家”、“寡人”、“僕下”,而王公卻拿來稱呼自己。這是因為一些事物有時候受損反而獲益,有時候獲益反而受損。

我拿學來的教人。就以這個開始吧,“強悍的人不得善終”。

10/09/2016

第十三章寵辱章
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
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
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。
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﹔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
【白話文】
一般人得寵與受辱都好像受到驚嚇,也很在乎大難臨頭。
何謂寵辱若驚?受人寵愛是沒有自主性的,所以是卑下的,不論是得到或失去都是一種驚嚇。(受辱就更不必說了)所以說寵辱若驚。
何謂貴大患若身?人所以會有大難,正是因為有身體在,到了連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忘掉,那還怕什麼災難呢!

所以一個人若不在意自身寵辱及災難而以天下為重,就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。

第十四章道紀章

視之不見,名曰夷﹔聽之不聞,名曰希﹔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
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
其上不,其下不昧。
繩繩兮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
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
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
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
【白話文】
“道”,看不見,聽不到,摸不著。
這三方面都無法更深入的分析研究,所以它是渾然一體。
它外顯的部分不特別明亮,隱含的部份也不是完全黑暗。
綿綿不絕地難以為它取名,然後又回到空空的樣子。
這可說是沒有形狀的形狀,沒有實體的形象,可說是若有若無。
從前面看,看不到頭,從後面看,看不到尾。
把握自古以來就有的“道”,就足以應付當今的事物。

能夠明瞭自古以來就有的,就是道的規律。

第三十九章得一章
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﹔地得一以寧﹔神得一以靈﹔谷得一以盈﹔萬物得一以生﹔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
其致之也,謂:天無已清,將恐裂﹔地無已寧,將恐廢﹔神無已靈,將恐歇﹔谷無已盈,將恐竭﹔萬物無已生,將恐滅﹔侯王無已貴高,將恐蹶。
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稱孤、寡、不穀。此非以賤為本邪?非乎?故至譽無譽。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【白話文】
從前取得整合的有這些:天取得整合才會清明;地取得整合才會安寧;眾神取得整合才會靈驗;河谷取得整合才會盈滿;萬物取得整合才會繁衍增生;侯王取得整合才會成為人們的領袖。

由此推知:天一直清明下去,恐怕遲早會破裂;地一直安寧下去,恐怕遲早會覆滅;神一直靈驗下去,恐怕遲早會失靈;河谷一直流下去,恐怕遲早會枯竭;萬物不斷地繁衍增生下去,恐怕遲早會滅絕;侯王一直尊貴下去,恐怕遲早會失位。


所以尊貴的要以卑賤的做其根本,高大的要靠低下的作為基礎。因此侯王自稱“孤家”,“寡人”,“僕人”. 這不是以卑賤做其根本嗎?不是嗎?所以最高的稱譽是沒有稱譽。因此,不要像美玉那樣地華麗,也不要像石塊那樣的堅硬。